
清晨,印度一家私营煤电企业的会议室里,工程师将一份质量检测报告推到负责人面前:“本土供应商的涡轮机转子又检出裂纹,项目已延误两年。 ”
负责人沉默片刻,抓起电话向新德里发出紧急函件这已是半年内第三封请求放宽中国设备进口的请愿。
路透社披露,印度电力生产商协会在信中直言:“在2030年前,本土供应商无法以有竞争力的价格交付合格设备。 ”这封函件像一记耳光,打在莫迪推行十年的“印度制造”计划脸上。
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战略时,曾以狮子标识象征雄心:让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5%提升至25%,新增1亿岗位。
但十年过去,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从2015年的16%滑至14.3%。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高喊“自力更生”,一边在关键领域深度依赖中国煤电设备便是典型。 目前印度约48-50吉瓦的煤电产能依赖中国设备,因为本土供应商连基础铸件合格率都难以保障。
苹果公司的遭遇同样揭露了印度制造的软肋。 其在印度组装的手机零部件良品率仅约50%,主板残留指纹、摄像头进灰等问题频发。
展开剩余76%这迫使苹果将高端机型生产线留在中国,印度仅承担低端机型组装。 而莫迪力推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耗资230亿美元扶持14个行业,最终因补贴发放不足8%、企业投产率低下,于2025年3月悄然终止。
印度煤炭发电占全国电力供应的74%,但本土设备成本高、效率低。 私营企业测算,使用中国设备能使项目成本从每兆瓦1.4亿卢比降至7000万卢比。
然而,印度2021年出台的禁令强制煤电厂采购国产设备,导致22吉瓦项目陷入停滞,相当于全国煤电产能的10%。
本土供应链的断裂背后是系统性缺陷。 印度重型电气公司(BHEL)等国企长期垄断市场,但技术更新缓慢。 一名电厂项目经理透露:“同一型号的锅炉,中国供应商交付周期12个月,印度厂商需要3年,且故障率高出3倍。 ”
印度虽拥有全球第五大煤炭储量,但配套的矿山机械、传输系统同样依赖中国进口。 例如,印度国家煤炭公司计划重启30座煤矿,却因缺乏自动化采煤设备,只能搁置开采计划。
印度制造业的困境远不止煤电。 全国580个公路项目因土地征用纠纷延期,一条200亿卢比的铁路建设40年未完工。 电网线损率高达30%(中国为7%),工厂不得不自备发电机应对频繁停电。
制度性障碍更让外资望而却步。 印度对进口设备征收高关税,却未换来本土产能提升。 以手机制造为例,莫迪试图复制中国产业链,但印度手机零部件本土化率仅35%,iPhone关键元件仍从中国进口。 美国加征50%关税后,印度对美出口萎缩,苹果加速将产能转向越南而非印度。
种姓制度则隐性撕裂劳动力市场。 高种姓工程师不愿指导低种姓工人,一家日资工厂曾因提拔“达利特”员工引发罢工。
此外,各邦语言、法律不统一: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要求合同用泰米尔语,北部哈里亚纳邦则强制印地语,跨国企业疲于应付地方条款。
印度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超8亿,但仅3%具备制造业所需技能。 职业教育覆盖率低,导致工厂招不到合格技工。
印度人类发展研究所数据显示,2025年6月失业率升至9.2%,制造业却面临“岗位荒”每年1200万新增劳动力中,仅10%能进入正规工厂。
这种矛盾在PLI计划中暴露无遗。 政府补贴吸引企业建厂,但古吉拉特邦的电子产业园建成后,80%的岗位因自动化设备无需低技能工人。
一名劳工权益顾问指出:“莫迪幻想印度成为第二中国,但我们的工人只会组装螺丝钉,而中国工人能编程维护机器人。 ”
印度试图承接中国转移的产业链,但现实是:全球供应链已高度固化。 中国仍占全球制造业30%份额,出口商品覆盖从锂电池到光伏组件的97%品类。
即使美中贸易摩擦加剧,印度也未获预期红利2023年越南对美出口增长21%,印度仅增4%。
深层原因在于,制造业竞争已是生态系统之争。 中国拥有从稀土提炼到模具开发的完整产业链,而印度连螺丝钉供应链都需进口。
例如,印度塔塔集团试图生产智能手机,但显示屏、芯片要从深圳采购,物流成本比广东本地厂商高40%。
印度智库“Niti Aayog”承认:“越南凭自贸协定和低关税抢占订单,印度却困于官僚审批。 ”
莫迪曾站在红堡城墙呐喊:“来吧,在印度制造! ”但如今,印度煤电商的请愿信揭示了一种悖论:拒绝中国设备,能源计划将崩塌;接纳中国设备,“印度制造”便成空话。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电力部至今未公开回应这封请愿信。 一名官员私下透露:“我们可能在年底悄悄放宽限制,但不会承认。 ”
这种沉默折射出印度制造的终极矛盾当民族自豪感与生存需求碰撞,是坚持理想主义,还是向现实主义妥协?
发布于:上海市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